席卷而逃 xí juǎn ér táo

abcd式
拼音xí juǎn ér táo
注音ㄒㄧˊㄐㄩㄢˋㄦˊㄊㄠˊ
繁体蓆捲而逃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席卷而逃的解释
形容趁机抢劫财物后迅速逃走,常用于描述盗贼行为。
出处

1.

清·吴趼人《恨海》第九回:“过了没有几个月,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闹穷了。”

2.

出自《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席卷而逃,急急如漏网之鱼。'
寓意
提醒人们要警惕不法分子的行为,注意保护个人财物。
列子

1.

小偷趁着夜色席卷而逃,消失在巷子的尽头。

2.

骗子得手后席卷而逃,留下受害者一片狼藉。

3.

盗贼在众人不备时席卷而逃,带走了所有的财物。

4.

店主发现货物被席卷而逃,只得报警处理。

5.

窃贼在博物馆席卷而逃,带走了珍贵的文物。

6.

听说要查他,他立即~。

席卷而逃的翻译
德语
mit der Beute verschwinden
日语
略奪して逃げる
法语
s'enfuir avec le butin
英语
make off with the loot
席卷而逃的字意分解
1:(“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2:座位;席位。
3:成桌的饭菜,酒筵。
4:职位。
5:旧称所司职务为席,如管刑名的幕宾称刑席,管钱谷的称钱席;教师称教席。
6:船帆。
7:铺席,登席就坐。
8:凭借,倚仗。
9:垫,压。
10:姓。
juǎn
1:(形声。从卩(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劵(juàn)声。(quǎn)本义:膝曲)。
2:把物弯转成圆筒形。
3:席卷。
4:衮服。古代贵族画卷龙图案的礼服。
5:断绝。
6:犹聚。
juàn
1: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一部书可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的文字自有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
2:试卷。
3:裱好并带轴的书画等。
quán
1:膝盖弯曲。引申泛指弯曲。
2:诚恳。
3:美好的样子。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táo
1:(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2:同本义。
3:逃避,回避。
4:离开。
5: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席卷而逃,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xí juǎn ér táo)。abcd式组合,席卷而逃意思是:形容趁机抢劫财物后迅速逃走,常用于描述盗贼行为。 提醒人们要警惕不法分子的行为,注意保护个人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