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若无人的解释
形容人的行为放肆,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通常用于贬义,强调对他人的不尊重。
出处
1.
《后汉书·延笃传》:“虽渐离击筑,傍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雨。”2.
出自《晋书·王衍传》,原句为“衍都督青州,临别,百姓遮道曰:‘愿公无改其度,犹能保此身耳。若复如平日,吾等不保其命矣。’衍笑曰:‘吾今年五十有二,仕宦以来,常自谓无复过失,今日百姓乃谓我如此,吾自今当少敛,庶几可以免此言乎?’及至青州,果复放纵,百姓怨之,曰:‘公自谓无复过失,今日百姓乃谓我如此,吾自今当少敛,庶几可以免此言乎?’百姓谓之‘傍若无人’。寓意
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因为自大或无视他人而做出不当行为。
列子
1.
他在图书馆里大声打电话,真是傍若无人。2.
小张在聚会上大吃大喝,完全是傍若无人的样子。3.
他开车时随意变道,简直是傍若无人。4.
她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表现得非常傍若无人。5.
他在餐厅里高声唱歌,完全是一副傍若无人的态度。6.
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坐在中间。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傍若无人的翻译
德语
als ob niemand sonst da wäre
日语
傍若無人
法语
comme si personne d'autre n'était là
英语
as if no one else is around
傍若无人的字意分解
bàng
1:(形声。从人,旁声。本义:靠近,临近)同本义。
2:辅佐。
3:旁边,侧。
4:唐代州名。在今云南双柏县境。
rě
1:(bōrě):智慧(佛经用语)。
ruò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2:同本义。
3:如同;像。
4:择菜。
5:引申为选择。
6:同,相当。
7:及;到。
8: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9:诺,应允,后作“诺”。
10:对付,处置。
11:如此,这样。
12:你。
13:其;他的 ——用于他称。
14:这么;那么。用同“偌”。
15:假如;如果。
16:至于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17:或;或者。
18:与,和。
19:而。
20:禾秆皮。
21:香草名。
22:秦、汉时县名 。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23:古水名 。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24: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25:用于句首。
mó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wú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7:未,不曾,没。
8:不必,不值得。
9:
10: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11: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12:用在句首,无义。
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rén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7:伴侣。
8:果仁
9:仁爱。
10: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傍若无人,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àng ruò wú rén)。abcd式组合,傍若无人意思是:形容人的行为放肆,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通常用于贬义,强调对他人的不尊重。 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因为自大或无视他人而做出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