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而不和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提倡、倡导某事,但自己却不参与或不配合。常用来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
出处
1.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2.
出自《论语·八佾》,原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仁而不佞,信而不谀,倡而不和,刚而不抑。'寓意
提醒人们要言行一致,避免只说不做的行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列子
1.
他总是倡导大家要环保,但自己却倡而不和,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2.
这个领导经常在会议上倡导团队合作,但自己却倡而不和,从不参与团队活动。3.
她在社交媒体上倡导健康生活,但自己却倡而不和,经常熬夜。4.
他倡导大家节约用水,但自己却倡而不和,洗澡时总是不关水龙头。5.
这个老师倡导学生要多读书,但自己却倡而不和,很少看书。倡而不和的翻译
德语
predigen, aber nicht praktizieren
日语
唱導せず
法语
prôner sans pratiquer
英语
advocate but not practice
倡而不和的字意分解
chāng
1:(形声。从人,昌声。本义:唱歌的艺人)。
2:同本义。
3:泛指中国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又称:倡人,倡优,倡伎,倡女,倡家,倡俳,倡排,倡妇。
4:妓女 。也作“娼”。
chàng
1:(形声。从人,昌声。(chāng)本义:表演歌舞的人)。
2:领唱,发声先唱。
3:提倡。
4:倡导,先导;带头。
5:歌唱。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hé
1:和谐;协调。
2:和睦;融洽。
3:暖和;和煦;晴和。
4:指身体健康舒适。
5:搀和,混和。
6: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hè
1:应和;跟着唱。
hú
1: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huó
1:
huò
1: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2: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huo
1:——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

倡而不和,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chàng ér bù hé)。abac式组合,倡而不和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提倡、倡导某事,但自己却不参与或不配合。常用来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 提醒人们要言行一致,避免只说不做的行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