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 qiú zhī bù dé

abac式
拼音qiú zhī bù dé
注音ㄑㄧㄡˊㄓㄅㄨˋㄉㄜˊ
繁体裘之不得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求之不得的解释
形容非常渴望得到某事物却无法如愿,表达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无法实现的遗憾心情。
出处

1.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

出自《诗经·邶风·柏舟》中的“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我遗,恒魁秉心”,后演变成“求之不得”。
寓意
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要接受现实。
列子

1.

小明对那款限量版玩具求之不得,可惜已经卖完了。

2.

她对那个梦寐以求的工作求之不得,结果却被别人抢先了。

3.

他们对那片美丽的风景求之不得,却因为时间关系无法成行。

4.

我对那本书求之不得,可惜图书馆里没有这本书。

5.

他想得到那辆自行车求之不得,可惜价格太高买不起。

6.

岂有此理!你老弟台肯栽培,那是~的,那里有甚委屈的话。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

求之不得的翻译
德语
etwas Unerreichbares begehren
日语
手に入らないものを求める
法语
désirer quelque chose d'inaccessible
英语
long for something unattainable
求之不得的字意分解
qiú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7:责备,责求。
8:招来。
9:贪求;贪婪。
10:聚合。
11:贿赂。
12: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找到。
4:得知。
5:捕获。
6:成功;完成。
7:适,合。
8:具备。
9:,恩惠,感恩。
10:助动词。能,能够。
11:得意,满足。
12:看到。
13:收获,心得。
14:德,道德,有德之人。
15:必须,应该。
16:合适;正确。
de
děi
1: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求之不得,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qiú zhī bù dé)。abac式组合,求之不得意思是:形容非常渴望得到某事物却无法如愿,表达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无法实现的遗憾心情。 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要接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