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俗趋新 bì sú qū xīn

abcd式
拼音bì sú qū xīn
注音ㄅㄧˋㄙㄨˊㄑㄩㄒㄧㄣ
繁体避俗趨新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避俗趋新的解释
指摒弃陈旧、庸俗的事物,追求新奇、新颖的事物。强调一种创新和进步的态度。
出处

1.

叶圣陶《未厌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2.

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与友人论学书》:'避俗趋新,吾党之大病也。'
寓意
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摒弃旧有观念,追求新事物,推动社会进步。
列子

1.

设计师在新款服装上避俗趋新,获得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2.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杂志社决定避俗趋新,推出新的专栏。

3.

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决定在产品设计上避俗趋新。

4.

小明在写论文时,尝试避俗趋新,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5.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避俗趋新,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避俗趋新的翻译
德语
das Vulgäre meiden und das Neue anstreben
日语
俗を避けて新を求める
法语
éviter le vulgaire et rechercher le nouveau
英语
avoid the vulgar and pursue the new
避俗趋新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同本义。
3:离去。
4: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5:隐藏。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7:世俗。
8:通俗,流行。
9:从其习俗。
10:厌烦,腻味。
1:(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
2:同本义。
3:步,行走。
4: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5:奔赴;趋向。
6:催促。
7:志趣。
8:节奏。
xīn
1:(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2:砍伐树木。
3:更新,使之新。
4:初次出现。与“旧”相对。
5:新洁;新鲜;清新。
6:开始的。
7:结婚或结婚不久。
8:没有用过的。
9:新近;刚刚。
10:指刚收获的粮食或蔬菜等。
11:朝代名 。汉王莽初封新都侯,初始元年(公元八年)代汉称帝,国号新,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为绿林农民起义军所灭。
12:柴薪
13:新的人或事物。
14:姓。

避俗趋新,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ì sú qū xīn)。abcd式组合,避俗趋新意思是:指摒弃陈旧、庸俗的事物,追求新奇、新颖的事物。强调一种创新和进步的态度。 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摒弃旧有观念,追求新事物,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