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搭后语 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

abcd式
拼音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
注音ㄑㄧㄢˊㄧㄢˊㄅㄨˋㄉㄚㄏㄡˋㄩˋ
繁体前言不搭後語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前言不搭后语的解释
形容说话或文章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出处

1.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701,不是我!’”

2.

出自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他说话,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听得人头昏脑涨。'
寓意
提醒人们在表达时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误解。
列子

1.

小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前言不搭后语,让老师哭笑不得。

2.

听完他的解释,我感觉他说的前言不搭后语,完全摸不着头脑。

3.

她在讲故事的时候,前言不搭后语,弄得大家一头雾水。

4.

讨论方案时,他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影响了团队的效率。

5.

妈妈批评小红,说她做事前言不搭后语,缺乏计划性。

6.

他的话说得~。

前言不搭后语的翻译
德语
inkohärent
日语
前後無関係
法语
incohérent
英语
incoherent
前言不搭后语的字意分解
qián
1:(本义:前进)。
2:同本义。
3:引导。
4:进见。
5:剪裁。
6: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7: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8:预先;事前。
9:目前。
10:箭竹。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形声。从手,荅声。本义:打,击)。
2:同本义。
3:披;挂;戴。
4:架设。
5:搁;接触。
6:勾搭,勾引。
7:钩。
8:书法笔锋。凡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都叫“搭”。
9:短衣。
10:块,处。

前言不搭后语,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abcd式组合,前言不搭后语意思是:形容说话或文章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提醒人们在表达时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