扞格不通的解释
形容意见分歧,无法沟通或解决。
出处
1.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2.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臣以为宜更选忠良,广集群议,共求至公,扞格不通,宜加改正。'寓意
提醒人们在沟通和协作中要注意理解和妥协,以避免僵局。
列子
1.
讨论家庭旅行计划时,大家扞格不通,最后决定各自安排。2.
朋友之间因为小事扞格不通,导致一段时间不说话。3.
公司会议上,关于新项目方案,双方扞格不通,无法达成共识。4.
同学们在选班长时,扞格不通,最终决定重新投票。5.
在讨论晚餐菜单时,家人扞格不通,最后决定外出就餐。6.
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呢?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扞格不通的翻译
德语
uneinig
日语
意見が食い違う
法语
en désaccord
英语
at loggerheads
扞格不通的字意分解
hàn
1:(“扞”是“捍”的古字)。
gé
1:(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同本义。
3:引申为格子。
4:栅栏。
5:法式;标准;规格。
6:箭靶子。
7: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 宾格、 所有格)。
8:茖葱。山葱。
9:村落。
10:阻止;搁置。
11:纠正,匡正。
12:推究。
13:击打;格斗。
14:击杀;搏杀。
15:抗拒;抗御。
16: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17:大。
gē
1: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tōng
1:(形声。从辵(chuò),甬(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同本义。
3:通往。
4:传递;传达。
5:沟通;接通。
6:往来友好。
7:了解;精通。
8:通报;说 。
9:疏通;开通。
10:流通,互相交换。
11:陈述 。
12: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13: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
14:如:与人有通。
15:调和。
16:整个,全部。
17:博识。
18:总共 。
19:共同 。
20:透彻 。
21: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
22:古州名。
23: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24: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25: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26:乐器名。
27: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28:药名。马粪。
29:遍;次 。
30:用于文书电报。
31:很;十分 。
32:总是。
tòng

扞格不通,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hàn gé bù tōng)。abcd式组合,扞格不通意思是:形容意见分歧,无法沟通或解决。 提醒人们在沟通和协作中要注意理解和妥协,以避免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