嗫嚅小儿的解释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犹犹豫豫的样子,常用来描述缺乏自信或胆怯的人。
出处
1.
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其经营泰东也,则横贯万里不毛之西伯利亚,建一空前绝后之大铁路。自嗫嚅小儿之国民视之,几以为五石之瓢匏,落而无所容。”2.
出自《论语·子路》,原文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后人引申为形容说话犹犹豫豫的样子。寓意
提醒人们要自信果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列子
1.
小明在班会上被老师点名发言时,嗫嚅小儿地说不出话来。2.
面对陌生人,小丽总是嗫嚅小儿,显得非常害羞。3.
在辩论赛上,对手的犀利提问让小刚嗫嚅小儿地回答。4.
当被问及自己心中的秘密时,小红嗫嚅小儿地支吾着。5.
在家长会上,小强嗫嚅小儿地解释自己成绩下降的原因。嗫嚅小儿的翻译
德语
zögerlich und schüchtern
日语
ためらいがちで臆病
法语
hésitant et timide
英语
hesitant and timid
嗫嚅小儿的字意分解
niè
1:口动,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rú
1:欲言
2:细语貌
xiǎo
1:(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2: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3:年幼。
4:稍,略。
5:将近。
6:狭隘;低窄。
7:低微。
8:年幼的人。引申为小辈。
9:妾,小老婆。
10:微细的事物。
11:小人,品质不高的人。
12:小。
ér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同本义。
3: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4:我。
5: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6: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7:弟对兄的自称。
8:自己的 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
9:儿化。汉语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
10:多用作名词后缀 表示小。如:盆儿;棍儿;小猫儿;小车儿 表示词性变化。动词名词化,如:唱儿;逗笑儿。形容词名词化,如:亮儿;零碎儿 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口儿;门儿;根儿 表示词义变化。如:白面儿(海洛因);老家儿(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
11:形容词后缀。如邵雍《首尾吟》:“天听虽高只些子,人情想去没多儿。”。

嗫嚅小儿,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niè rú xiǎo ér)。abcd式组合,嗫嚅小儿意思是:形容说话吞吞吐吐、犹犹豫豫的样子,常用来描述缺乏自信或胆怯的人。 提醒人们要自信果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