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节把钺 zhàng jié bǎ yuè

abac式
拼音zhàng jié bǎ yuè
注音ㄓㄤˋㄐㄧㄝˊㄅㄚˋㄩㄝˋ
繁体杖節把鉞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杖节把钺的解释
形容一种威严庄重的气势,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将帅的仪仗队。
出处

1.

《汉书·王莽传》:“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2.

出自《周礼·春官·大仆》:'掌王之戎事,凡建邦国及军旅,帅其属而掌其政令,掌其兵车、甲胄、弓矢、旌旗、鼓铎、钺节、符节、传车、传马。'
寓意
象征权威和庄重的仪式感,强调传统和威严。
列子

1.

在历史剧中,皇帝出巡时,队伍中常常会有杖节把钺的场面。

2.

游行队伍中,领队手持杖节把钺,显得威严庄重。

3.

在古代战争电影中,将军的队伍常常以杖节把钺开道。

4.

祭祀仪式上,主持者手持杖节把钺,象征着权威和庄严。

5.

在传统的婚礼上,新郎的队伍中也常常有象征吉祥的杖节把钺。

杖节把钺的翻译
德语
mit Zepter und Kriegsaxt
日语
笏節と鉞を持って
法语
avec sceptre et hache de guerre
英语
with scepter and battle-axe
杖节把钺的字意分解
zhàng
1:(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凭倚;依靠。
4: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5:拄着。
6: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7:泛指棍棒或棒状物。
jiē
1:——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jié
1:(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3:骨节,节骨眼,关键。
4: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5:气节;节操。
6:节令,节气。
7:节度。
8: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9: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10:节拍,节奏。
11: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12: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13: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14:减省。
15:节制;管束。
16:调节。
17:高峻的样子。
1:(形声。从手,巴声 。本义:握持;执)。
2:同本义。
3:把守;看守。站岗放哨。
4:掌管;控制。
5:给。
6:把东西扎在一起的小捆儿。
7:大约 ——用在数词(如百、千、万)和度量衡单位(如公里、公斤、个)的后面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
8:引进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相当于“拿”、“用”。
9:引进对象,相当于“对”。
10:表示经过,用在处所词前面,相当于“从”。
11:在被动式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12:一握或一小捆。
1: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
2:植物上支持着一个或多个叶片、花朵或果实的部分。
yuè
1:(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2:同本义。
3:星名。钺星,即天枪三星,也称天钺。
4:“戉”另见yuè。

杖节把钺,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zhàng jié bǎ yuè)。abac式组合,杖节把钺意思是:形容一种威严庄重的气势,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将帅的仪仗队。 象征权威和庄重的仪式感,强调传统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