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赐之师 bàicì zhī shī

abac式
拼音bàicì zhī shī
注音ㄅㄞˋㄘˋㄓㄕ
繁体拜賜之師
感情褒义
近义词
  • 良师益友
  • 诤友
  • 引路人
反义词
拜赐之师的解释
原意指因敌人来攻而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后引申为因对方的帮助而使自己得到提高或进步的老师。
出处

1.

《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2.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齐师伐我,公卜舍,曰:'齐师,吾卑师也。' 是以为之师,曰:'拜赐之师。''
寓意
强调通过他人的帮助或挑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了对帮助者的感激之情。
列子

1.

在学习过程中,小明遇到了很多难题,但他的同学总是耐心解答,他把同学称为自己的拜赐之师。

2.

在绘画班里,老师虽然严厉,但正是因为他的严格要求,小丽的画技才有了显著的提高,她视老师为拜赐之师。

3.

在健身房,小王遇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健身者,对方无私地分享经验,小王称他为自己的拜赐之师。

4.

在工作中,小张得到了上司的严格指导,虽然过程艰难,但他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把上司称为拜赐之师。

5.

在社区的园艺活动中,小李从一位老园丁那里学到了很多种植技巧,他把老园丁称为自己的拜赐之师。

拜赐之师的翻译
德语
Wohltäter-Lehrer
日语
恩師
法语
professeur bienfaiteur
英语
benefactor teacher
拜赐之师的字意分解
bài
1:(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同本义。
3: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4: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5:拜见;拜谒。
6:授与官职;任命。
7:接受官职;上任。
8:上;献。
1:(形声。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
2:给予;上给予下。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shī
1:(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同本义。
3: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4:泛指军队。
5:军师。
6:民众,徒众。
7: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8:老师。
9:长,首领。
10: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1:首都,京城。
12: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13:乐师;乐官。
14:效法;学习。
15:出兵征伐,进军。
16:姓。

拜赐之师,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bàicì zhī shī)。abac式组合,拜赐之师意思是:原意指因敌人来攻而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后引申为因对方的帮助而使自己得到提高或进步的老师。 强调通过他人的帮助或挑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了对帮助者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