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改之的解释
意思是有错误就改正。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态度。
出处
1.
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2.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寓意
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列子
1.
小明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有则改之,努力改正。2.
老师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要有则改之。3.
在团队合作中,大家都应该有则改之,共同进步。4.
妈妈教导我说,有则改之,才能不断成长。5.
在比赛中,运动员们有则改之,争取更好的成绩。有则改之的翻译
德语
wenn es einen Fehler gibt, korrigiere ihn
日语
過ちがあれば改める
法语
s'il y a une erreur, corrigez-la
英语
if there is a fault, correct it
有则改之的字意分解
yǒu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yòu
1:
zé
1:(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同本义。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6:划分等级。
7:做,作。
8:正相反。
9:表示相反或对照。
10:表示平列关系。
11: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12: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13: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14: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15: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16: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17: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18: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gǎi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2:同本义。
3:改正;纠正。
4:重新;再。
5:另行;改任。
6: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有则改之,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ǒu zé gǎi zhī)。aabb式组合,有则改之意思是:意思是有错误就改正。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态度。 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