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得辞的解释
指义务不能推辞,必须承担的意思。强调责任和义务的不可逃避性。
出处
1.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一:“震以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而后升在王廷,策名委质,列为帝臣,选任唯命,义不得辞。”2.
《礼记·祭义》:'义,父之所为,子弗得辞;兄之所为,弟弗得辞。'寓意
强调责任感和义务感,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
列子
1.
作为班长,他义不得辞地承担起组织班级活动的责任。2.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义不得辞地伸出援手。3.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义不得辞地照顾年迈的父母。4.
在团队项目中,每个人都义不得辞地完成自己的任务。5.
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医生义不得辞地赶往现场救人。6.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也,乃泣而书之。 ★宋·苏轼《醉白堂记》义不得辞的翻译
德语
kann seiner Pflicht nicht entkommen
日语
義務を辞せざるを得ない
法语
ne peut se soustraire à son devoir
英语
cannot shirk one's duty
义不得辞的字意分解
yí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yì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
7: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dé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找到。
4:得知。
5:捕获。
6:成功;完成。
7:适,合。
8:具备。
9:,恩惠,感恩。
10:助动词。能,能够。
11:得意,满足。
12:看到。
13:收获,心得。
14:德,道德,有德之人。
15:必须,应该。
16:合适;正确。
de
děi
1: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cí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7:借口,口实。
8: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9:说讲。
10:辞别;告别。
11:推却不受。
12:审讯。
13:遣去。

义不得辞,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ì bù dé cí)。abcd式组合,义不得辞意思是:指义务不能推辞,必须承担的意思。强调责任和义务的不可逃避性。 强调责任感和义务感,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