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及言的解释
指行动赶不上言辞,强调言多行少,行动力不足。
出处
1.
《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唐·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2.
出自《论语·子路》中的“行之而不著焉,可谓远乎”,后演变为“行不及言”。寓意
提醒人们要重视实际行动,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
列子
1.
小明总说要减肥,但每次都吃很多零食,真是行不及言。2.
他总是说要学外语,但从来没有真正开始学习,典型的行不及言。3.
虽然他经常谈论环保的重要性,但自己却从不分类垃圾,真是行不及言。4.
她总是说要多运动,但每次都以各种理由推脱,真是行不及言。5.
他虽然说要帮助朋友,但真正需要时却不见踪影,真是行不及言。6.
诸兄与弟,当以~为耻,生逢明圣,而一无展布,何以答君父,复友生乎?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四回行不及言的翻译
德语
Taten folgen nicht den Worten
日语
行動が言葉に追いつかない
法语
les actes ne suivent pas les paroles
英语
actions do not match words
行不及言的字意分解
háng
1:(象形。本义:道路)。
2:同本义。
3: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4: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5:队伍,军队。
6:行业。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后亦泛指职业。
7:辈分。
8:连续贯穿。
9:这里 ——表示处所。
10:那里 ——表示处所。
hàng
1:刚强。
héng
1:——“道行”(dàohéng):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xíng
1:(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同本义。
3:出游;出行;出动。
4:运行。
5:流动,流通。
6:流行;流传。
7:做;从事某种活动。
8:实施。
9:离开。
10:路程。
11:道理,事物的发展规律。
12:行为。
13:品行。
14:即将…。
15: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jí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同本义。
3:至,达到。
4:待,等到。
5:遭受。
6:比得上,能与…相比。
7:连累;关联。
8:供应。
9:趁。
10:和,与。
1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12:——表示頻率,相当于“又”。
1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14:姓。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行不及言,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xíng bù jí yán)。abcd式组合,行不及言意思是:指行动赶不上言辞,强调言多行少,行动力不足。 提醒人们要重视实际行动,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