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屈节的解释
形容为坚持道义而不屈服于外界压力,保持节操和原则。
出处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未及天明,一连数次,报说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2.
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原文为“节义自若,卒不屈节”,意为陈蕃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和道义,不向权贵屈服。寓意
强调坚持道义和原则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坚定。
列子
1.
面对老板的不合理要求,小李义不屈节,坚持自己的原则。2.
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依然义不屈节,拒绝了不正当的利益。3.
即使受到威胁,他也义不屈节,继续揭露真相。4.
在艰难的环境中,她始终义不屈节,保持自己的信念。5.
面对诱惑,他义不屈节,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6.
狂风骤起,大浪掀天,战舟将覆,被高丽王部下大将哈都罕儿所获。张一奇~,自刎而死。 ★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第四十回义不屈节的翻译
德语
unerschütterliche Integrität
日语
義を曲げず
法语
intégrité inflexible
英语
unyielding integrity
义不屈节的字意分解
yí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yì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
7: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qū
1:(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同本义。
3:委屈;冤屈。
4:屈服。
5:治理,收治。
6:强迫。
7:理亏。
8:古邑名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盛产良马。
9: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10: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jiē
1:——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jié
1:(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3:骨节,节骨眼,关键。
4: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5:气节;节操。
6:节令,节气。
7:节度。
8: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9: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10:节拍,节奏。
11: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12: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13: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14:减省。
15:节制;管束。
16:调节。
17:高峻的样子。

义不屈节,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ì bù qū jié)。abcd式组合,义不屈节意思是:形容为坚持道义而不屈服于外界压力,保持节操和原则。 强调坚持道义和原则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