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皮着骨 nián pí zhe gǔ

abac式
拼音nián pí zhe gǔ
注音ㄋㄧㄢˊㄆㄧˊㄓㄠˊㄍㄨˇ
繁体粘皮着骨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粘皮着骨的解释
形容人非常瘦削,皮包着骨头,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
出处

1.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

2.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只见那人瘦骨嶙峋,真是粘皮着骨。”
寓意
提醒人们要注意健康,避免因过度劳累或营养不良而导致身体过瘦。
列子

1.

生病后的他,变得粘皮着骨,实在让人担心。

2.

长期营养不良,使得他变得粘皮着骨,非常可怜。

3.

她因为减肥过度,现在已经是粘皮着骨了。

4.

看到他粘皮着骨的样子,大家都劝他多注意饮食。

5.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他变得粘皮着骨,朋友们都建议他休息一下。

粘皮着骨的翻译
德语
Haut und Knochen
日语
皮膚と骨
法语
peau et os
英语
skin and bones
粘皮着骨的字意分解
nián
1:(形声。从米,占声。本义:具有粘性)
zhān
1:东西互相附着连结在一起
1:(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2:同本义。
3:兽皮。
4:皮毛;皮革。
5: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zhāo
1:(著的俗字)。
2:放置。
3:安顿。
4: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5: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6:是;对 。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zháo
1:(著的俗字)。
2:燃烧。
3:遇;受到。
4:觉得。
5:中,恰好合上。
6:得当,对。
7: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zhe
1:(著的俗字)。
2: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3: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4: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zhuó
1:(着为著的俗字)。
2:穿。
3:附着;加…于上。
4:又。
5:接触;挨上。
6:安置,放置。
7:差使;打发。
8:关切。
9:生长;增添。
10:用。
11:开。
12:结。
13:命令 。旧时公文用语。
14: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15:泛指服装。
16:酒器。
1:(会意。从冎(guǎ),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
2:同本义。
3: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4:人的品质、气概。
5: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6:比喻瘦劲的书体。
1:尚未开放的花朵。
2:表示声、形、动作。

粘皮着骨,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nián pí zhe gǔ)。abac式组合,粘皮着骨意思是:形容人非常瘦削,皮包着骨头,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 提醒人们要注意健康,避免因过度劳累或营养不良而导致身体过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