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而不察的解释
形容习惯于做某事而不加思考或检查。
出处
1.
战国·宋·孟轲《孟子》:“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2.
《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人引申为习而不察。寓意
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多加思考,避免陷入机械重复的陷阱。
列子
1.
他每天都按时上下班,习而不察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节奏。2.
小王习而不察地使用着旧方法,结果效率一直没有提高。3.
她习而不察地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导致了误解。4.
他们习而不察地遵循传统习俗,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变化。5.
他习而不察地重复着错误的操作,导致项目进度延误。6.
盖其事既为世所通行,又为人之~者。 ★孙中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第二章习而不察的翻译
德语
etwas gewohnheitsmäßig ohne Überlegung tun
日语
習慣的に反省せずに行う
法语
faire quelque chose par habitude sans réflexion
英语
do something habitually without reflection
习而不察的字意分解
xí
1:(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同本义。
3:反覆练习,钻研。
4:通晓,熟悉。
5:学习。
6: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
7:训练。
8:习染。
9:习性;习惯。
10:亲信。
11:经常,常常。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chá
1:(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2:同本义。
3:明察,知晓。
4:调查;考察。
5:分辨。
6: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7:明显;精明。

习而不察,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xí ér bù chá)。abac式组合,习而不察意思是:形容习惯于做某事而不加思考或检查。 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多加思考,避免陷入机械重复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