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其词 hán hú qí cí

abcd式
拼音hán hú qí cí
注音ㄏㄢˊㄏㄨˊㄐㄧㄘˊ
繁体含糊其詞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含糊其词的解释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楚,常用来描述某人说话不直截了当,故意回避重点或不愿明说。
出处

1.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2.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后世演变为含糊其词的用法。
寓意
提醒人们在沟通中应尽量明确、直接,避免误解和不信任。
列子

1.

他在解释迟到的原因时含糊其词,让人觉得他可能是在撒谎。

2.

当被问及项目进度时,他总是含糊其词,无法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3.

她在谈论自己的感情生活时含糊其词,似乎不想让别人知道太多。

4.

面对记者的质疑,他含糊其词,试图避开敏感话题。

5.

小明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含糊其词,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番。

6.

二人先受岸贾之瞩,~,不肯替赵氏分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

含糊其词的翻译
德语
vage und ausweichend sein
日语
あいまいで逃げ口調
法语
être vague et évasif
英语
be vague and evasive
含糊其词的字意分解
hán
1:(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同本义。
3:容纳;包含。
4: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hàn
1: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1:(形声。从米,胡声。本义:同“餬”。稠粥) 同本义。
2:用粥填塞。比喻勉强维持生活。
1:涂抹或粘合使封闭起来
1:像粥一样的食物
2:欺骗,蒙混,敷衍
1:周年。
1:期限。
2:(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彼、他。
4:它。
5:他的。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7:也许;大概。
8:表示祈使。当,可。
9:将,将要。
10:表示诘问
11:极,甚。
12:如果,假设。
13:或许;大概。
14:还是。表选择。
15:又。
16:用作语助。
17: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18: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19:又。
20:姓。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含糊其词,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hán hú qí cí)。abcd式组合,含糊其词意思是:形容说话含糊、不清楚,常用来描述某人说话不直截了当,故意回避重点或不愿明说。 提醒人们在沟通中应尽量明确、直接,避免误解和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