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然不动的解释
形容人或物处于一种静止、毫无动静的状态,常用来描述一种平静或沉寂的氛围。
出处
1.
《淮南子·修务训》:“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2.
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后人用来形容一种极致的静止状态。寓意
强调一种静态的美感和内心的平静,反映出一种对外界不受干扰的状态。
列子
1.
在图书馆里,大家都漠然不动地阅读着书籍。2.
池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漠然不动,显得格外静谧。3.
他坐在沙发上,漠然不动地盯着电视屏幕。4.
公园的长椅上,老人漠然不动地享受着阳光。5.
夜晚的街道上,行人稀少,路灯下的影子漠然不动。6.
这却也难怪你,父子天性,你岂有~的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漠然不动的翻译
德语
reglos und gleichgültig
日语
無関心で動かない
法语
immobile et indifférent
英语
motionless and indifferent
漠然不动的字意分解
mò
1:(形声。从水,莫声。本义:沙漠) 同本义。
2:淡泊,恬淡,即不追求名利。
3:冷淡,不关心。
4:空廓,寂静。
rán
1:(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3:俗字作“燃”。
4:明白。
5:耀;照耀。
6:以为…对;同意。
7:形成。
8:宜;合适。
9:但是,然而。
10:于是。
11:是,对 假借为嘫。
12:如此,这样,那样。
13: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14: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15: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16: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dòng
1:(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同本义。
3: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4:动摇;震撼。
5:触动感应;感动。
6:萌动。
7:做;操作;劳作。
8:动不动,常常。

漠然不动,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mò rán bù dòng)。abac式组合,漠然不动意思是:形容人或物处于一种静止、毫无动静的状态,常用来描述一种平静或沉寂的氛围。 强调一种静态的美感和内心的平静,反映出一种对外界不受干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