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之所排的解释
指世俗所排斥的事物或行为,通常指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不合常规或不被接受的现象。
出处
1.
汉·扬雄《连珠》:“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俗之所排。”2.
出自《论语·子罕》:'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朱熹注曰:'世俗所排,吾不与也。'寓意
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世俗的偏见。
列子
1.
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常常被视为俗之所排。2.
她的行为虽然俗之所排,但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3.
有些艺术家选择走俗之所排的道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4.
即使被视为俗之所排,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5.
他们因为推崇俗之所排的观念,常常被周围人误解。俗之所排的翻译
德语
von der俗 abgelehnt
日语
俗に排される
法语
rejeté par le俗
英语
rejected by the俗
俗之所排的字意分解
sú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7:世俗。
8:通俗,流行。
9:从其习俗。
10:厌烦,腻味。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suǒ
1:(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hǔ)本义:伐木声)。
2:“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3:地方。
4: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5:着落;结果。
6:表示结构。
7: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8: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9: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10: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11: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12: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13: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14:用于建筑物。
15:尚,还。
16: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17: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18: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19:许多的,多种的。
20:可以的。
pái
1:(形声。从手,非声。本义:推挤,推开)。
2:同本义。
3:排斥;排挤。
4:疏通;排解。
5:安排;准备。
6:排列;编次。
7:斥责,数落。
8:古代的演员。也作“俳”。
9:依次,一个接一个。
pǎi
1:

俗之所排,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sú zhī suǒ pái)。abcd式组合,俗之所排意思是:指世俗所排斥的事物或行为,通常指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不合常规或不被接受的现象。 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世俗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