诓言诈语的解释
指虚假的言辞和欺骗性的语言,常用来形容某人所说的话不可信。
出处
1.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二折:“有那等先生,自夸自会,盗听偷学,诓言诈语,骗口张舌,世俗人。”2.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诓言诈语,民不信之。'寓意
提醒人们要警惕虚假和欺骗性的言辞,提倡诚信和真实。
列子
1.
他总是用诓言诈语来蒙骗别人,结果没人再相信他。2.
小明用诓言诈语骗取了同学的零花钱,事后感到非常后悔。3.
商家用诓言诈语宣传产品,消费者们纷纷表示失望。4.
她用诓言诈语哄骗父母,出去玩了一整天。5.
骗子用诓言诈语行骗,最终被警方抓获。诓言诈语的翻译
德语
täuschende Worte
日语
欺瞞の言葉
法语
paroles trompeuses
英语
deceptive words
诓言诈语的字意分解
kuāng
1:(形声。从言,匡声。本义:欺骗)。
2:同本义。
3:骗取。
4:哄。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zhà
1:(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2:同本义。
3:假装;冒充。
4: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5:体面;俊俏。
6:矜夸;神气。
7:不诚实;虚伪。

诓言诈语,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kuāng yán zhà yǔ)。abac式组合,诓言诈语意思是:指虚假的言辞和欺骗性的语言,常用来形容某人所说的话不可信。 提醒人们要警惕虚假和欺骗性的言辞,提倡诚信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