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却的解释
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强调一种坚定的道德立场和责任感。
出处
1.
唐·岑文本《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夫显微阐幽,义不容辞。功高德盛,资篆籀之铺扬;声飞实腾,载金石以不朽,是以定献忠穆,汉室之良佐也。”2.
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原文为“羽闻而义不容辞”。寓意
强调在道义上的坚定立场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
列子
1.
朋友有难,他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2.
面对困难,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3.
在紧急关头,他义不容辞地站出来解决问题。4.
当团队需要帮助时,他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力量。5.
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义不容辞地立即行动。6.
全老大人始终玉成,今日此来,~。 ★清·随缘下士《林兰香》第十一回义不容却的翻译
德语
aus moralischen Gründen nicht ablehnen können
日语
道義上拒否できない
法语
ne peut refuser pour des raisons morales
英语
cannot refuse on moral grounds
义不容却的字意分解
yí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yì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
7:姓。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róng
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3:宽容。
4:允许,许可。
5:收留。
6:应当。
7:等待,待。
8:需要。
9:假借为“用”。使用。
10: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
11:模式,样式。
12:法则,规律。
13:礼仪;礼法。
14:一种佩饰用的刀。
15:古州名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广东省。汉属合浦县,晋初置荡昌县,属合浦郡,梁改为阴石县,并置阴石郡,陈改为奉化县,隋改为普宁县,宋为容州,元为容州路,后降为州,明改为容县,属梧州府。
16:常绿乔木。
17:适宜,合宜。
18:表示反问。难道;岂。
19:姓。
què
1:(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2:同本义。
3:除;去。
4:避;避免。
5: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6:固然。
7:再。

义不容却,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ì bù róng què)。abac式组合,义不容却意思是: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强调一种坚定的道德立场和责任感。 强调在道义上的坚定立场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