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兵的解释
指以仁爱和正义为原则进行的战争或军事行动,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道德性。
出处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2.
《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寓意
强调战争应基于仁爱和正义的原则,提醒人们战争的道德底线。
列子
1.
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古代的仁义之兵,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2.
小说中,主人公领导的军队被描绘成仁义之兵,赢得了百姓的支持。3.
在讨论战争的正义性时,学者们常常引用仁义之兵的概念。4.
影视作品中,常常通过仁义之兵的故事来传达正义的力量。5.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会用仁义之兵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仁义之兵的翻译
德语
gerechte Armee
日语
仁義の軍
法语
armée vertueuse
英语
righteous army
仁义之兵的字意分解
rén
1:(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3:有德者之称。
4:旧指有仁德的人。
5: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6:完美的道德。
7:仁政。
8:恩惠。
9:同情, 怜悯。
10:人。
11:古县名。
12:水名。
13: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
14:温润。
15:亲爱。
16:同情;怜悯。
17:思念。
18:姓。
yí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yì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
7: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bīng
1:(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同本义。
3: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4:士卒。
5:军事;武力;战争。
6:用兵策略,战略。
7:牌戏名。
8: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9: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10:用兵器攻击,刺杀。
11:伤害。

仁义之兵,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rén yì zhī bīng)。abac式组合,仁义之兵意思是:指以仁爱和正义为原则进行的战争或军事行动,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道德性。 强调战争应基于仁爱和正义的原则,提醒人们战争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