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于言外的解释
指言语中流露出未直接说出的意思,言外之意,通常指情感或态度的流露。
出处
1.
叶圣陶《倪焕之》六:“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客问曰:“闻君有逸才,而未睹也。今何所有,以示远人?”支曰:“吾无所能,惟好蒿雀耳。”客曰:“何不逸于言外乎?”'寓意
提醒人们注意言语中未直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增强沟通的敏感度。
列子
1.
当他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言语中溢于言外的自豪感令人印象深刻。2.
她在电话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溢于言外的关心让我感到温暖。3.
从他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话题的厌倦,溢于言外。4.
在她的笑声中,溢于言外的快乐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5.
虽然他没有直接表达不满,但溢于言外的不悦还是让人感觉到了。溢于言外的翻译
德语
zwischen den Zeilen
日语
言外に
法语
entre les lignes
英语
between the lines
溢于言外的字意分解
yì
1:(形声。从水,益声。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水漫出来)。
2:同本义。
3:水泛滥成灾,淹没。
4:过度,过分。
y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8: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9: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10:
11:姓。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wài
1:(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3:外表;仪表。
4:表面。
5: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6:外地;异乡。
7: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8:指外廷臣僚。
9: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10:以外。
11: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12:外来的。
13: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14: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15: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16:背离。
17:排斥。
18:抛弃。
19:另外;其他;别的。
20: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溢于言外,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ì yú yán wài)。abcc式组合,溢于言外意思是:指言语中流露出未直接说出的意思,言外之意,通常指情感或态度的流露。 提醒人们注意言语中未直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增强沟通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