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庸针俗 biān yōng zhēn sú

abac式
拼音biān yōng zhēn sú
注音ㄅㄧㄢㄩㄥㄓㄣㄙㄨˊ
繁体砭庸針俗
感情褒义
近义词
  • 针砭时弊
  • 讽刺世俗
  • 揭露陋习
反义词
砭庸针俗的解释
形容用尖锐的言辞或行动来讽刺和揭露庸俗的风气和习俗。
出处

1.

清·龚炜《巢林笔谈·双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针俗,卓识大力,一空当世作者。”

2.

出自清代学者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原文中提及“砭庸针俗”来表达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寓意
鼓励人们勇于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进步。
列子

1.

他在文章中砭庸针俗,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

2.

这位作家以其犀利的笔触砭庸针俗,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3.

她在演讲中砭庸针俗,呼吁大家共同抵制不良风气。

4.

这部电影通过幽默的方式砭庸针俗,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5.

他的漫画作品常常砭庸针俗,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砭庸针俗的翻译
德语
Vulgäres kritisieren
日语
俗悪を批判する
法语
critiquer la vulgarité
英语
criticize vulgarity
砭庸针俗的字意分解
biān
1:(形声。从石,乏声。本义:治病刺穴的石针)。
2:同本义。
3: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后用金属针以治病,也称“砭”。
4:救治。
5:刺。
yōng
1:(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2:同本义。
3:靖潜庸回。——《左传·文公十八年》。
4:常与否定副词“无”、“勿”、“弗”连用。
5:任用。
6:受雇用,出卖劳动力。
7:酬其功劳。
8:平常。
9:平庸。
10:昏庸,庸下。
11:功勋。
12:受雇用的人。
13:劳苦。
14:受雇者的工钱。
15:古国名,在今湖北省。
16:或许,大概。
17: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哪里”。
18:姓。
zhēn
1:(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2:同本义。
3:缝缀衣物的用具。也叫“引线”。
4:医疗用具。用石或金属做成。
5:缝。
6:刺。
7:以针刺治病。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7:世俗。
8:通俗,流行。
9:从其习俗。
10:厌烦,腻味。

砭庸针俗,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biān yōng zhēn sú)。abac式组合,砭庸针俗意思是:形容用尖锐的言辞或行动来讽刺和揭露庸俗的风气和习俗。 鼓励人们勇于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