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拗众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不违背大家的意愿,顺从多数人的意见。
出处
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玉凤姑娘此时被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心里乱舞莺花,笑也顾不及了,细想了想,这事不但无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众,只得点头依允。”2.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为“一不拗众”,意在描述刘备不违背众人的意愿。寓意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提醒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应顺应多数人的意见。
列子
1.
在讨论出游地点时,小明一不拗众,同意大家的选择。2.
班级聚会的地点最终在一不拗众的情况下定下来了。3.
为了团队的和谐,项目组长一不拗众,接受了大家的方案。4.
在家庭会议上,父亲一不拗众,同意了孩子们的提议。5.
为了避免争执,同学们在一不拗众的情况下决定了活动内容。一不拗众的翻译
德语
der Mehrheit folgen
日语
多数に従う
法语
suivre la majorité
英语
go along with the majority
一不拗众的字意分解
yī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7:统一。
8:专一。
9:都,一概。
10:一经。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zhòng
1:(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同本义。
3:又。
4:又。
5:指诸事,万事。
6:指百官;群臣。
7: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8: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9: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10:众多,与“寡”、“少”相对。
11:又。
12:又。
13:广泛;普遍。
14:姓。

一不拗众,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bù niù zhòng)。abac式组合,一不拗众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不违背大家的意愿,顺从多数人的意见。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提醒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应顺应多数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