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地赋声 zhì dì fù shēng

abac式
拼音zhì dì fù shēng
注音ㄓˋㄉㄧˋㄈㄨˋㄕㄥ
繁体擲地賦聲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掷地赋声的解释
形容文章写得好,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或言辞很有气势和力量。
出处

1.

明·郑若庸《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2.

出自唐代韩愈的《答李翊书》,原文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后人引申为'掷地有声'。
寓意
强调文章或言辞的力量和感染力,鼓励人们追求有力的表达方式。
列子

1.

他的演讲掷地有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2.

这篇文章写得掷地有声,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

3.

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说,这篇文章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

4.

她的诗歌朗诵掷地有声,深深打动了听众。

5.

在辩论赛上,他的发言掷地有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掷地赋声的翻译
德语
durchschlagend
日语
地に落ちて声あり
法语
retentissant
英语
resounding
掷地赋声的字意分解
zhì
1:(形声。从手,郑声。本义:扔,抛)。
2:同本义。
3:投射。
4:腾跃,将自身抛入空中。
de
1: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1:(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同本义,与“天”相对。
3:地面;陆地。
4:土地;田地。
5:领土,属地;地区 。
6:地方;场所。
7:路程;面积。
8: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1:(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同本义。
3:缴纳赋税。
4:给予;授予。
5:做诗。
6:诵读;吟咏。
7:陈述。
8:颁布。
9:又。
10:田赋;赋税。
11:又。
12: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13:徭役;兵役。
14:兵,军队。
15: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shēng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7:言语,口音。
8:声称,宣扬。
9:听。
10: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掷地赋声,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ì dì fù shēng)。abac式组合,掷地赋声意思是:形容文章写得好,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或言辞很有气势和力量。 强调文章或言辞的力量和感染力,鼓励人们追求有力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