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作,二不休 yī bù zuò, èr bù xiū

abac式
拼音yī bù zuò, èr bù xiū
注音ㄧㄅㄨˋㄅㄨˋㄗㄨㄛˋㄦˋㄅㄨˋㄅㄨˋㄒㄧㄡ
繁体一不不作二不不休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一不作,二不休的解释
意思是做坏事或冒险的事,既然已经做了第一步,就不应中途停止,而应一鼓作气做到底。常用来形容做事果断、彻底,不半途而废。
出处

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索性让我一不作,二不休,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杀个爽快。”

2.

出自元代无名氏的杂剧《硃砂担》。原文是:“你休只顾贪财,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这担儿都偷了去。”
寓意
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勇于承担后果,体现果断和决绝的精神。
列子

1.

他决定创业后,就一不做二不休地辞掉了稳定的工作。

2.

既然已经开始了这个项目,我们就一不做二不休地把它完成吧。

3.

她一不做二不休地把所有的旧衣服都捐了出去。

4.

为了完成这个挑战,他一不做二不休地坚持每天训练。

5.

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地把整个房间重新装修了一遍。

6.

老舍《神拳》第二幕:“好吧!~!说吧,叫我干什么?”

一不作,二不休的翻译
德语
was man anfängt, soll man auch zu Ende bringen
日语
やるなら徹底的にやる
法语
tant qu'à faire, autant aller jusqu'au bout
英语
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
一不作,二不休的字意分解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7:统一。
8:专一。
9:都,一概。
10:一经。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zuō
1:作坊,手工业工场。
zuò
1:(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同本义。
3:起来;开始工作。
4:产生,兴起。
5: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6:写作,创作。
7:《与元九书》。
8:振作。
9:充当。
10:当作。
11:建筑。
12:发出音响,演奏。
13: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14:生出,长出来。
15: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16:培育,造就。
17: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18:担任。
19: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20:发生,发作。
21:发出,放射。
22:发动。
23: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24:咒诅。
25:作品;文章。
26:事情,事业。
27:措施;办法。
èr
1:(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一加一的和。
3: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一不作,二不休,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bù zuò, èr bù xiū)。abac式组合,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意思是做坏事或冒险的事,既然已经做了第一步,就不应中途停止,而应一鼓作气做到底。常用来形容做事果断、彻底,不半途而废。 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勇于承担后果,体现果断和决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