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于言论 sè yú yán lùn

abac式
拼音sè yú yán lùn
注音ㄙㄜˋㄩˊㄧㄢˊㄌㄩㄣˊ
繁体澀于言論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涩于言论的解释
形容在言论方面谨慎、含蓄,不轻易发表意见或批评。
出处

1.

《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2.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后演变为“涩于言论”。
寓意
强调在言辞上保持谨慎和克制,体现一种内敛的品质。
列子

1.

在讨论敏感话题时,他总是涩于言论,不轻易发表意见。

2.

面对同事的批评,她选择涩于言论,避免争执。

3.

在家庭聚会上,他习惯涩于言论,静静聆听大家的讨论。

4.

面对记者的提问,公司发言人涩于言论,谨慎回应。

5.

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他却涩于言论。

涩于言论的翻译
德语
zurückhaltend im Sprechen
日语
言葉に慎重
法语
réservé dans ses propos
英语
reserved in speech
涩于言论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sè)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2:同本义。
3:味不甘滑。
4: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
5:道路险阻;不通畅的。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8: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9: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10:
11:姓。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lún
1:《论语》的简称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lùn
1:(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2: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3:思;思考。
4:衡量;评定。
5:评论;辩析。
6:又。
7:判罪;判决。
8:考虑;顾及。
9:较量。
10:控告,举报。
11:凭借。
12:说;陈述。
13:又。
14:研究。
15:又如:论演(研究阐发);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治理好国家);论思(研究思想)。
16:选择。
17:治理。
18:主张;学说。
19:议论文。
20:伦理。
21:姓。

涩于言论,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è yú yán lùn)。abac式组合,涩于言论意思是:形容在言论方面谨慎、含蓄,不轻易发表意见或批评。 强调在言辞上保持谨慎和克制,体现一种内敛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