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之乎也的解释
形容说话或文章文辞华丽,辞藻繁复,有时带有讽刺意味,暗示语言过于繁琐、华而不实。
出处
1.
清·吴趼人《痛史》第六回:“他却少陪也不说一声,就此溜之乎也去了。”2.
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美,礼之文也;辞让之大,礼之本也。'后人用'溜之乎也'来形容文辞华丽、繁复。寓意
提醒人们在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不要过度追求辞藻的华丽。
列子
1.
他的演讲内容空洞,却用溜之乎也的文辞掩饰,令人生厌。2.
这篇文章虽然溜之乎也,但读起来让人觉得华而不实。3.
她在作文中使用溜之乎也的语言,结果被老师批评为辞藻堆砌。4.
小说中的对话过于溜之乎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5.
他在报告中用了很多溜之乎也的词句,结果反而显得不够专业。6.
三荷包见此光景,搭讪着就~。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溜之乎也的翻译
德语
blumige Sprache
日语
華麗な言葉
法语
langage fleuri
英语
flowery language
溜之乎也的字意分解
liū
1:瞟,偷偷地看。
2:偷偷地拿。
3:鸣,叫。
liù
1:(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2:古水名。又名“潭水”。
3:即今纵贯广西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
4:屋檐滴水处。
5: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
6:液体向下流。
7: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
8:漫步;游逛。
9:传唤。
10:水势迅猛。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hū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同本义。
3:表示疑问或反诘。
4:相当于“吗”。
5: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6: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推测语气。
8: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9:表示商榷语气。
10:表示肯定语气。
11: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2: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3: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4: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15:于;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16:于;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1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18: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yě
1:表示选择,还是。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5: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溜之乎也,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liū zhī hū yě)。abcd式组合,溜之乎也意思是:形容说话或文章文辞华丽,辞藻繁复,有时带有讽刺意味,暗示语言过于繁琐、华而不实。 提醒人们在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不要过度追求辞藻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