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弗论的解释
指对于某事不予评论或不作回应,常用于表示一种不愿深究或不予置评的态度。
出处
1.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上部:“论古文无师说二十九篇之古方说亦参差不合多不可据古文尚书之名旧矣,今止以今文二十九篇为断,古文置之不论,其说似乎骇俗,不知真古文之亡久矣。”2.
出自《汉书·元帝纪》,原文为“置之弗论”。寓意
表达一种不愿深究或不予置评的态度,强调保持中立和克制。
列子
1.
对于同事的流言蜚语,小王选择置之弗论,继续专心工作。2.
面对记者的提问,公司发言人置之弗论,只简单表示会进一步调查。3.
小李对朋友之间的矛盾置之弗论,不想卷入其中。4.
在家庭聚会上,关于谁来洗碗的问题,大家都置之弗论,最后由妈妈决定。5.
对于网上的负面评价,作者选择置之弗论,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6.
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鲁迅《朝花夕拾·无常》)置之弗论的翻译
德语
sich dazu nicht äußern
日语
その件について沈黙する
法语
garder le silence sur la question
英语
remain silent on the matter
置之弗论的字意分解
zhì
1:(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2:同本义。
3:安放;搁;摆。
4:设置,建立,设立。
5:豁免。
6:废弃;舍弃。
7:搁置;放下;放在一边。
8:购买;置办。
9:(zhí)。树立。
10: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11:驿车;驿马。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fú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2:同本义。
3:违拗;拂逆。
4:(fèi)。泉水喷涌的样子。
5:怫郁,不舒畅。
6:“弗”为“不”的同源字。
7:笔。
8:法国货币法郎的异译。
lún
1:《论语》的简称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lùn
1:(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2: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3:思;思考。
4:衡量;评定。
5:评论;辩析。
6:又。
7:判罪;判决。
8:考虑;顾及。
9:较量。
10:控告,举报。
11:凭借。
12:说;陈述。
13:又。
14:研究。
15:又如:论演(研究阐发);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治理好国家);论思(研究思想)。
16:选择。
17:治理。
18:主张;学说。
19:议论文。
20:伦理。
21:姓。

置之弗论,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ì zhī fú lùn)。abcd式组合,置之弗论意思是:指对于某事不予评论或不作回应,常用于表示一种不愿深究或不予置评的态度。 表达一种不愿深究或不予置评的态度,强调保持中立和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