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文缛节的解释
形容文辞繁琐,礼节过多,含有批评或讽刺意味。
出处
1.
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议》:“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2.
出自《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后人引申为虚文缛节,批评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寓意
提醒人们不要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提倡简洁和实用。
列子
1.
公司年会上,主持人用虚文缛节的开场白让大家觉得冗长无趣。2.
小李在写报告时,总是喜欢用虚文缛节,结果被领导批评拖沓。3.
婚礼上的虚文缛节让宾客们感到不耐烦,大家更希望能早点进入正题。4.
在课堂上,老师批评了学生作文中的虚文缛节,建议他们写得更简洁。5.
朋友聚会时,小王用虚文缛节的方式讲故事,结果大家听得一头雾水。6.
社会既厌三纲压抑~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 ★清·梁启超《过渡时代论》虚文缛节的翻译
德语
übertriebene und redundante Formalitäten
日语
過度な形式主義
法语
formalités excessives et redondantes
英语
overly elaborate and redundant formalities
虚文缛节的字意分解
xū
1:(“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2:同本义。
3:住所;处所。
4: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5:乡村市集。
6: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
7: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
8:指抽象的理论。
9:空虚,与“实”相对。
10:稀少。
11:虚弱。
12:谦虚。
13:虚假,不真实。
14: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15:使空出。
16:居住。
17:使成为废墟。
18:耗费。
19:徒然,白白地。
20:姓。
wén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
3: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美德;文德。
6: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7:文献,经典;韵文。
8: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9: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10:法令条文。
11:文教;礼节仪式。
1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13: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14: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15:修饰;文饰。
16:装饰。
17: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18:紊乱的。
19:用于计算纺织物。
20:姓。
rù
1:(形声。从糸(mì),辱声。本义:繁密的彩饰)。
2:同本义。
3:烦琐;对…阐述过详。
jiē
1:——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jié
1:(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3:骨节,节骨眼,关键。
4: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5:气节;节操。
6:节令,节气。
7:节度。
8: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9: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10:节拍,节奏。
11: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12: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13: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14:减省。
15:节制;管束。
16:调节。
17:高峻的样子。

虚文缛节,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xū wén rù jié)。abac式组合,虚文缛节意思是:形容文辞繁琐,礼节过多,含有批评或讽刺意味。 提醒人们不要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提倡简洁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