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夕之危的解释
形容危险迫在眉睫,随时可能发生。
出处
1.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2.
出自《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引申为形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寓意
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列子
1.
听到山体滑坡的预警,村民们感到旦夕之危,迅速撤离。2.
病人的情况越来越糟,家属们感到旦夕之危。3.
大火迅速蔓延,消防员们意识到这是旦夕之危。4.
地震频发,让居民们时刻感受到旦夕之危。5.
公司濒临破产,员工们感受到了旦夕之危。旦夕之危的翻译
德语
unmittelbare Gefahr
日语
切迫の危険
法语
danger imminent
英语
imminent danger
旦夕之危的字意分解
dàn
1:(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2:同本义。
3:早晨。
4:天,日;某日。
5:旦角,传统戏剧中的女演员或女性角色类型。女主角称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
xī
1:(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2:同本义。
3:夜。
4: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
5:晚潮。
6:傍晚朝见君主。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wēi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2:同本义。
3:恐惧;忧惧。
4:威胁,摧败。
5:使危险;伤害;损伤。
6:败亡,灭亡。
7:怀疑,疑虑。
8:高。
9:危险; 危难。
10:很陡峭的。
11:特指人将死。
12:绷得紧;强劲。
13:端正。
14:不正。
15:屋脊。
16:艰难困苦。
17:几乎;差点儿。
18:姓。

旦夕之危,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dàn xī zhī wēi)。abcd式组合,旦夕之危意思是:形容危险迫在眉睫,随时可能发生。 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保持高度的警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