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尸流血 fú shī liú xuè

abcd式
拼音fú shī liú xuè
注音ㄈㄨˊㄕㄌㄧㄡˊㄒㄧㄝˇ
繁体伏尸流血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伏尸流血的解释
形容人被杀害后,尸体横陈,血流满地的惨烈景象。多用于描述战争或暴力事件的残酷场面。
出处

1.

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2.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虢公败,伏尸流血。'
寓意
提醒人们战争和暴力的残酷性,呼吁和平与人道主义。
列子

1.

电影中战役的场面,伏尸流血,令人触目惊心。

2.

小说描写古代战场的残酷,伏尸流血,令人不忍卒读。

3.

历史书上记载的战争,伏尸流血,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4.

游戏中的战斗场景,伏尸流血,增添了紧张感。

5.

灾难片中地震后的街道,伏尸流血,场面极其震撼。

6.

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 ★《魏书·昭成子孙列传》

伏尸流血的翻译
德语
Leichen liegen und Blut fließt
日语
死体が散乱し血が流れる
法语
cadavres jonchent et le sang coule
英语
corpses strewn and blood flowing
伏尸流血的字意分解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
7:从事。
8:保持。
9: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10: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11:居处。
shī
1:(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2:同本义。
3:神主牌,以木为之。
4:陈尸示众,陈列。
5:立神像或神主。
6:担任;承担。
7:执掌,主持。
8: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9:列阵。
10:尸体。
11:姓。
liú
1:(会意。本义:水流动)。
2:同本义。
3:顺水漂流。
4:漂没;移动不定;流浪。
5:传布;扩散。
6: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7:停留,停止。
8:求取。
9:河川;江河的流水。
10:流派;派别。
11:品类;等级。
xuè
1:(指事。小篆字形,从皿,“一”象血形。表示器皿中盛的是血。本义:牲血,供祭祀用)。
2:同本义。后泛指血液。
3:指妇女的月经。
4:悲痛的泪水。
5:血脉。
6:用鲜血涂沾。
7:杀伤,杀害。
8:染,涂。
9:指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亦指血缘、血统。
10:喻红色。
xiě
1:口语读音(多单用)。

伏尸流血,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fú shī liú xuè)。abcd式组合,伏尸流血意思是:形容人被杀害后,尸体横陈,血流满地的惨烈景象。多用于描述战争或暴力事件的残酷场面。 提醒人们战争和暴力的残酷性,呼吁和平与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