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庸违 jìng yán yōng wéi

abac式
拼音jìng yán yōng wéi
注音ㄐㄧㄥˋㄧㄢˊㄩㄥㄨㄟˊ
繁体静言庸違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静言庸违的解释
形容沉默不语,违背常理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出处

1.

《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静,谋,滔,漫也。言共工自为谋言,起用行事而违背之。”蔡沈集传:“静则能言,用则违背也。”

2.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静言庸违,动而得咎。''
寓意
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可能导致误解或不合时宜的结果,提醒人们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
列子

1.

面对朋友的误解,他选择静言庸违,不做解释。

2.

在家庭聚会上,他总是静言庸违,让大家觉得他很冷淡。

3.

当大家都在讨论热门话题时,他却静言庸违,显得格格不入。

4.

面对老师的批评,他静言庸违,心中却充满了委屈。

5.

在团队会议上,他静言庸违,导致大家无法了解他的想法。

静言庸违的翻译
德语
schweigsam und widersprüchlich
日语
沈黙して常識に反する
法语
silencieux et contraire
英语
silent and contrary
静言庸违的字意分解
jìng
1:(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2:安静;宁静。
3:静止,物体不运动(跟“动”相反)。
4:没有声响;寂静。
5:干净,纯净。
6:善。
7:倦怠。
8:清理;使干净。
9:使安定。
10:直言相劝,止人之失。
11:古州名。
12:唐置。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南。
13:辽置。在今辽宁省境。
14:真情。
15:姓。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yōng
1:(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2:同本义。
3:靖潜庸回。——《左传·文公十八年》。
4:常与否定副词“无”、“勿”、“弗”连用。
5:任用。
6:受雇用,出卖劳动力。
7:酬其功劳。
8:平常。
9:平庸。
10:昏庸,庸下。
11:功勋。
12:受雇用的人。
13:劳苦。
14:受雇者的工钱。
15:古国名,在今湖北省。
16:或许,大概。
17: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哪里”。
18:姓。
wéi
1:(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2:同本义。
3:避开。
4:违背;违反。
5:恨。

静言庸违,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jìng yán yōng wéi)。abac式组合,静言庸违意思是:形容沉默不语,违背常理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可能导致误解或不合时宜的结果,提醒人们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