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外之民 huà wài zhī mín

abcd式
拼音huà wài zhī mín
注音ㄏㄨㄚˋㄨㄞˋㄓㄇㄧㄣˊ
繁体化外之民
感情中性
近义词
  • 边疆之民
  • 异族之民
  • 蛮夷之民
反义词
  • 中原之民
  • 内地之民
  • 文明之民
化外之民的解释
指生活在国家行政管理之外的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的居民,通常指那些未被文明社会同化的人群。
出处

1.

《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2.

出自《礼记·王制》:'中国戎狄,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政教不一。'后人以此指代未受中央政府管辖的民族。
寓意
提醒人们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理解和包容不同群体。
列子

1.

在历史上,化外之民常常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探险家们希望能深入了解化外之民的生活习俗。

3.

化外之民的传说和故事常常在民间流传。

4.

许多学者对化外之民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研究。

5.

化外之民的艺术品在博物馆里展出,吸引了不少游客。

化外之民的翻译
德语
Leute außerhalb der Zivilisation
日语
文明の外の民
法语
gens hors de la civilisation
英语
people beyond civilization
化外之民的字意分解
huà
1:(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同本义。
3:教化。
4:感化;转变人心。
5:募化。
6: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7:死。
8:消除,去掉。
9:习俗,风气。
10:造化。自然的功能。
huā
1:用掉、耗费。
wài
1:(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3:外表;仪表。
4:表面。
5: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6:外地;异乡。
7: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8:指外廷臣僚。
9: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10:以外。
11: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12:外来的。
13: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14: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15: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16:背离。
17:排斥。
18:抛弃。
19:另外;其他;别的。
20: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mín
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3:泛指人。
4:民间的。

化外之民,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huà wài zhī mín)。abcd式组合,化外之民意思是:指生活在国家行政管理之外的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的居民,通常指那些未被文明社会同化的人群。 提醒人们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理解和包容不同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