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解释
比喻在敌方入侵之前就将其阻挡在国门之外,强调预防和防御的重要性。
出处
1.
《孟子·万章下》:“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2.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虽然原文没有直接提及,但表达了类似的防御策略。寓意
强调预防和防御的重要性,提倡未雨绸缪的智慧。
列子
1.
公司在网络安全方面御敌于国门之外,提前做好了防护措施。2.
社区通过定期的安全检查,御敌于国门之外,确保居民的安全。3.
家庭在防盗方面采取了多重措施,御敌于国门之外,避免了入室盗窃。4.
学校通过加强校园管理,御敌于国门之外,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安全。5.
商场通过安保系统的升级,御敌于国门之外,保障了顾客的购物安全。6.
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翻译
德语
den Feind fernhalten
日语
敵を国門の外に防ぐ
法语
tenir l'ennemi à distance
英语
keep the enemy at bay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字意分解
yù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
2:同本义。也作“驭”。
3: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
4:统治;治理。
5:统率;率领。
6:使用;应用。
7:载,装运。
8:抵挡。
9:违逆。
10:指侍奉皇帝的妃嫔。
11:驾驶车马的人。
12:车和马。
13:仆役,侍从,陪伴主人提供服务的人。
14:宫中女官名。
15: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16:息止;禁止;阻止。
17:抵御。
dí
1:(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2:同本义。
3:抵抗;抵挡。
4:攻击。
5:仇敌;敌人。
y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8: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9: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10:
11:姓。
guó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7:地方。
8:家乡。
9:姓。

御敌于国门之外,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abcd式组合,御敌于国门之外意思是:比喻在敌方入侵之前就将其阻挡在国门之外,强调预防和防御的重要性。 强调预防和防御的重要性,提倡未雨绸缪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