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辞哗说的解释
指用花言巧语来掩饰真实意图或事实,通常带有欺骗或哄骗的意味。
出处
1.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君王国于会稽,穷于入吴,言悲辞苦……而君王何为谩辞哗说,用而相欺,臣诚不取。”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曰:‘臣之壮士范增谩辞哗说,非为臣也。’”寓意
提醒人们要警惕花言巧语,勿被虚假的言辞所蒙蔽,追求真实与诚信。
列子
1.
骗子用谩辞哗说蒙骗了不少人,结果被揭穿后无人相信他。2.
面对质疑,他只能用谩辞哗说来掩饰自己的无知。3.
她用谩辞哗说试图说服大家,但最终没人相信她的话。4.
在商场上,有些人喜欢用谩辞哗来说服客户购买劣质产品。5.
他用谩辞哗说试图逃避责任,但最终还是被揭穿了。谩辞哗说的翻译
德语
täuschende Worte
日语
詭弁
法语
paroles trompeuses
英语
deceptive talk
谩辞哗说的字意分解
cí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7:借口,口实。
8: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9:说讲。
10:辞别;告别。
11:推却不受。
12:审讯。
13:遣去。
shuō
1:(形声。从言,兑(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同本义。
3:谈说,讲说。
4:告知;告诉。
5:评议;谈论。
6:劝告;责备。
7:学说;观点;言论。
8: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9:指说书。
10: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shuì
1:说服;劝说。
tuō
1:解脱。
yuè
1:古语的读法。

谩辞哗说,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mán cí huá shuō)。abac式组合,谩辞哗说意思是:指用花言巧语来掩饰真实意图或事实,通常带有欺骗或哄骗的意味。 提醒人们要警惕花言巧语,勿被虚假的言辞所蒙蔽,追求真实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