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矢之的的解释
比喻大家一致攻击的对象或众人都反对的目标。
出处
1.
清·李渔《义士李伦表传》:“是此四孤者,实为众射之地。”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为“项王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使骑皆下马步战,项王身亦持戟战。汉军皆披靡,所击无不破,所当无不陷。项王曰:‘吾闻汉军围我,特以我为众矢之的耳。今战少利,彼必退,我且追之。’”寓意
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成为众人的攻击对象。
列子
1.
在班级讨论中,他的提议成为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2.
因为迟到太多次,他成为了同事们批评的众矢之的。3.
在比赛中,由于犯规频繁,他成为了观众们指责的众矢之的。4.
由于项目失败,他成为了公司内部讨论的众矢之的。5.
在家庭聚会上,他因为一些言论成为了亲戚们讨论的众矢之的。6.
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众矢之的的翻译
德语
das Ziel der öffentlichen Kritik
日语
公衆の批判の的
法语
la cible de la critique publique
英语
the target of public criticism
众矢之的的字意分解
zhòng
1:(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同本义。
3:又。
4:又。
5:指诸事,万事。
6:指百官;群臣。
7: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8: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9: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10:众多,与“寡”、“少”相对。
11:又。
12:又。
13:广泛;普遍。
14:姓。
shǐ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镝括羽之形。本义:箭)。
2:同本义。以竹为箭,以木为矢。
3:古代投壶用的筹码。
4:几何学名词。弧弦之半径。
5:人或动物排出的粪便。
6:发誓。
7:施行。
8:陈述。
9:陈列。
10:直;正直,端正。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de
1: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2:,后面带补语。
3:(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dí
1:确实;实在。
dì
1:(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鲜明的样子。

众矢之的,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òng yǐ zhī dì)。abcd式组合,众矢之的意思是:比喻大家一致攻击的对象或众人都反对的目标。 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成为众人的攻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