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无愧 yú xīn wú kuì

abac式
拼音yú xīn wú kuì
注音ㄩˊㄒㄧㄣㄇㄛˊㄎㄨㄟˋ
繁体于心無愧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 心怀愧疚
  • 内疚不安
  • 良心不安
于心无愧的解释
指做事问心无愧,内心没有愧疚的感觉。
出处

1.

宋·王令《谢刘成父》:“尘埃隔眼逢何晚,气类相期久愈坚,以义求人今遂得,于心无愧果为贤。”

2.

出自《孟子·离娄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后人引申为于心无愧。
寓意
强调内心坦然,勇于面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列子

1.

他尽力帮助了朋友,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于心无愧。

2.

她在工作中尽职尽责,面对批评时,她于心无愧。

3.

即使比赛输了,他依然于心无愧,因为他已经尽了全力。

4.

面对家人的误解,他选择坦然面对,因为他于心无愧。

5.

在慈善活动中,他尽心尽力,虽然没有得到表扬,但于心无愧。

6.

这叫做知恩报恩,虽告知天地鬼神,亦~。 ★明·明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

于心无愧的翻译
德语
mit reinem Gewissen
日语
心に愧じない
法语
avec une conscience tranquille
英语
with a clear conscience
于心无愧的字意分解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8: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9: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10:
11:姓。
xīn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7:又。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7:未,不曾,没。
8:不必,不值得。
9:
10: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11: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12:用在句首,无义。
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kuì
1:(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同本义。同“媿”。
3:折辱人;使羞惭。
4:责人罪咎。

于心无愧,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ú xīn wú kuì)。abac式组合,于心无愧意思是:指做事问心无愧,内心没有愧疚的感觉。 强调内心坦然,勇于面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