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之仪的解释
指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和压迫,通常用来形容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不公待遇。
出处
1.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2.
出自《水浒传》,原指地主对佃农的压榨和剥削行为。寓意
提醒人们警惕社会不公,倡导公平正义。
列子
1.
小说中描述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地主之仪令人发指。2.
在那个年代,地主之仪让许多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
他痛恨地主之仪,决心要改变这种不公的现状。4.
电影中,地主之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共鸣。5.
历史书上记录了许多关于地主之仪的例子,令人唏嘘。地主之仪的翻译
德语
die Ausbeutung der Grundbesitzer
日语
地主の搾取
法语
l'exploitation des propriétaires terriens
英语
landlord's exploitation
地主之仪的字意分解
de
1: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dì
1:(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同本义,与“天”相对。
3:地面;陆地。
4:土地;田地。
5:领土,属地;地区 。
6:地方;场所。
7:路程;面积。
8: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zhǔ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点燃的火把。下面是木材。“主”是“炷”的本字。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本义:灯心)。
2:同本义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3:君主 。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4:又。
5:指立国一方的国君。旧史家以正统为帝,偏安为主 。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故称“蜀”为“帝”,魏、吴为主。
6:公主的简称。
7:主人;东道主。
8:控制者,支配者,财产或权力的所有者。
9:长官;首脑,首长。
10:家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11:事主,指当事人。
12:事物的根本。
13:又。
14:死人的牌位。
15:上帝。
16:真主 。伊斯兰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主神的称呼。
17:主持;掌管。
18:支持,提倡,主张。
19:寄住在。
20:注重。
21:保持。
22:主持婚约。
23:预示。
24:存心;萌生。
25:姓。
zhù
1:件,桩。
2:灌入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yí
1:(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同本义。
3:法度;礼法。
4:典范;表率。
5:礼仪。仪式;礼节。
6:仪仗。
7: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8:取法;效法。
9:拟想;推测;忖度。
10:匹配。
11:姓。

地主之仪,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dì zhǔ zhī yí)。abcd式组合,地主之仪意思是:指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和压迫,通常用来形容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不公待遇。 提醒人们警惕社会不公,倡导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