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的解释
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常用来比喻靡靡之音或不正之音,含有贬义。
出处
1.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2.
出自《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后世常用郑卫之音来指代不正之音。寓意
提醒人们要远离不健康、不正当的文化影响,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
列子
1.
他听厌了那些郑卫之音,希望能听到一些更有深度的音乐。2.
年轻人沉迷于郑卫之音,家长们对此感到担忧。3.
音乐会上演奏的曲子被批评为郑卫之音,缺乏艺术价值。4.
她对郑卫之音毫无兴趣,更喜欢听古典音乐。5.
为了提升音乐品味,他决定远离郑卫之音,转而学习传统乐器。6.
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未尝一经于耳。 ★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郑卫之音的翻译
德语
dekadente Musik
日语
淫靡な音楽
法语
musique décadente
英语
decadent music
郑卫之音的字意分解
zhèng
1:(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2:同本义。
3: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4:郑重;慎重。
5:姓。
wèi
1:(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2:同本义。
3:谋求。
4:担任卫护、防守之职的人。
5:周代京师以外的行政区域之一。
6:驴的别称。
7:箭羽。
8:古国名 。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君,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
9:边陲,边远的地方。
10:水名 。源出河北省灵寿县东北,南流至县东南,合滹沱河。
11:肢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yīn
1:(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同本义。
3:音乐。
4:字的音读。

郑卫之音,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èng wèi zhī yīn)。abac式组合,郑卫之音意思是: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常用来比喻靡靡之音或不正之音,含有贬义。 提醒人们要远离不健康、不正当的文化影响,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