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策的解释
指暂时采取的权宜办法或应急措施。强调是临时的、非长久之计。
出处
1.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2.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只有权宜之计,暂时敷衍。”寓意
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采取临时措施,但需要寻找长久的解决方案。
列子
1.
面对突然的暴雨,我们只能采取权宜之策,先找个地方避雨。2.
由于设备临时故障,我们只能采取权宜之策,用手工记录数据。3.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权宜之策,先从小规模开始。4.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前,我们只能采取权宜之策,先住在朋友家。5.
为了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我们采取了权宜之策,先处理最紧急的问题。6.
用夷固非常道,不失为~。 ★清·冯桂芬《借兵俄法议》权宜之策的翻译
德语
Notbehelf
日语
暫定的策
法语
mesure temporaire
英语
expedient measure
权宜之策的字意分解
quán
1:(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2:同本义。
3: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4:亦称秤锤。
5:权柄,权力。
6:权宜、变通。
7:谋略,计谋。
8: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9:颧骨。
10:称量。
11:衡量,比较。
12:平衡。
13:姓。
yí
1:(会意。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本义:合适;适宜) 同本义。
2:煮熟可吃的肉。
3:祭名。祭祀土地之神。
4:适宜的事。
5:法度,标准。
6:(yì)。合理的道理、行为。
7:应当(多用于否定式)。
8:当然。
9:大概。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cè
1:(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2: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3:策略;计谋。
4: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5: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6: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7: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8:卜筮用的蓍草。
9: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10: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11:谋划;策划。

权宜之策,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quán yí zhī cè)。abcd式组合,权宜之策意思是:指暂时采取的权宜办法或应急措施。强调是临时的、非长久之计。 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采取临时措施,但需要寻找长久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