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声的解释
形容两种不同风格或派别的音乐或声音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
出处
1.
《吕氏春秋·季夏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2.
出自《史记·乐书》,原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风格混杂。寓意
提醒人们在艺术和生活中要保持风格的纯正性和独立性。
列子
1.
音乐会上,古典和流行音乐混合演奏,真是郑卫之声。2.
他把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画在一起,简直是郑卫之声。3.
这首歌将摇滚和民谣融合,成了郑卫之声。4.
这个舞蹈将芭蕾和街舞结合,真是郑卫之声。5.
他的演讲将学术和娱乐混杂,成了郑卫之声。6.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赞》)郑卫之声的翻译
德语
ein Stilgemisch
日语
スタイルの混合
法语
un mélange de styles
英语
a mixture of styles
郑卫之声的字意分解
zhèng
1:(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2:同本义。
3: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4:郑重;慎重。
5:姓。
wèi
1:(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2:同本义。
3:谋求。
4:担任卫护、防守之职的人。
5:周代京师以外的行政区域之一。
6:驴的别称。
7:箭羽。
8:古国名 。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君,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
9:边陲,边远的地方。
10:水名 。源出河北省灵寿县东北,南流至县东南,合滹沱河。
11:肢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shēng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7:言语,口音。
8:声称,宣扬。
9:听。
10: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郑卫之声,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zhèng wèi zhī shēng)。abac式组合,郑卫之声意思是:形容两种不同风格或派别的音乐或声音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 提醒人们在艺术和生活中要保持风格的纯正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