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容缓 shì bù róng huǎn

abcd式
拼音shì bù róng huǎn
注音ㄕˋㄅㄨˋㄖㄨㄥˊㄏㄨㄢˇ
繁体勢不容緩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势不容缓的解释
形容形势紧迫,情况危急,不能再拖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出处

1.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6回:“殿下可知东宫图谋,势不容缓,恐臣等不能终事殿下奈何?”

2.

出自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第五十六回:'这事势不容缓,须得赶紧料理。'
寓意
强调时间紧迫和行动的必要性,提醒人们在关键时刻要果断应对。
列子

1.

医生说病情势不容缓,必须马上进行手术。

2.

看到房子着火,消防员知道情况势不容缓,立刻冲了进去。

3.

天气预报说台风即将登陆,大家明白情况势不容缓,赶紧做好防护措施。

4.

比赛进入最后阶段,队伍落后,教练知道形势势不容缓,赶紧调整战术。

5.

孩子发高烧,妈妈知道情况势不容缓,立刻带他去医院。

势不容缓的翻译
德语
dringend und drängend
日语
急を要する
法语
urgent et pressant
英语
urgent and pressing
势不容缓的字意分解
shì
1:(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2:同本义。
3:力量;威力。
4:形势;情势。
5:姿态。
6:形状;样式;架式。
7: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
8:人及动物的睾丸。
9:物理学名词 。亦称“位”。根据它可以算出在某范围内任一点的强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数中的任一函数。
10:势头;趋势;时机。
11: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róng
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3:宽容。
4:允许,许可。
5:收留。
6:应当。
7:等待,待。
8:需要。
9:假借为“用”。使用。
10: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
11:模式,样式。
12:法则,规律。
13:礼仪;礼法。
14:一种佩饰用的刀。
15:古州名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广东省。汉属合浦县,晋初置荡昌县,属合浦郡,梁改为阴石县,并置阴石郡,陈改为奉化县,隋改为普宁县,宋为容州,元为容州路,后降为州,明改为容县,属梧州府。
16:常绿乔木。
17:适宜,合宜。
18:表示反问。难道;岂。
19:姓。
huǎn
1:(形声。从糸(mì),爰(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2: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3:延期,延迟。

势不容缓,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bù róng huǎn)。abcd式组合,势不容缓意思是:形容形势紧迫,情况危急,不能再拖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强调时间紧迫和行动的必要性,提醒人们在关键时刻要果断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