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之才 bō luàn zhī cái

abcd式
拼音bō luàn zhī cái
注音ㄅㄛㄌㄨㄢˋㄓㄘㄞˊ
繁体撥亂之纔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拨乱之才的解释
指有能力拨乱反正,整理混乱局面的人才。
出处

1.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三回:“事到骑虎之势,家国所关,非真拨乱之才,一代伟人,总难立脚。”

2.

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后演变为成语,形容有拨乱反正才能的人。
寓意
强调具备整理混乱局面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混乱中寻找解决之道。
列子

1.

公司在危机时刻急需一位拨乱之才来扭转局面。

2.

团队中需要一位拨乱之才来解决当前的混乱问题。

3.

家庭矛盾重重,希望能找到一位拨乱之才来调解。

4.

项目进展不顺,需要一位拨乱之才来重新规划。

5.

学校管理混乱,希望能有一位拨乱之才来整顿秩序。

拨乱之才的翻译
德语
Talent zur Ordnungswahrung
日语
乱を正す才能
法语
talent pour remettre de l'ordre
英语
talent for setting things right
拨乱之才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2:同本义。
3:拨动东西;分开;拨开。
4:调拨。
5:废弃。
6:排除。
7:断绝,折。
8:弹拨。
9:碰撞;撞击。
10:拨子。
luàn
1:(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2:同本义。
3:治理。
4:扰乱;打乱;使乱。
5:淫乱,玩弄。
6:败坏;破坏。
7:为丧事奔忙。
8:烦乱。
9:横渡。
10:昏乱;迷乱。
11:混乱;无秩序。
12:混杂,杂。
13:随意,随便;任意。
14:叛乱;动乱;不安定。
15:又。
16:又。
17:淫乱的事,男女胡乱的性交。
18:危害;祸乱。
19:乐章的尾声叫做乱 。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cái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同本义。
3:有才能;有本领。
4:才力;才能。
5:人才。常写作“材”。
6: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7:材资;本能。
8:刚刚。
9:仅,只 ——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10: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11:强调确定语气。
12:姓。

拨乱之才,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ō luàn zhī cái)。abcd式组合,拨乱之才意思是:指有能力拨乱反正,整理混乱局面的人才。 强调具备整理混乱局面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混乱中寻找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