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国更俗的解释
原意指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国家的风俗习惯,后来多用来形容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行改革的做法。
出处
1.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2.
出自《汉书·元帝纪》,原文为“矫国更俗,欲以化民成俗”。寓意
提醒人们在进行改革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强制推行导致不良后果。
列子
1.
公司新上任的经理试图矫国更俗,结果引起了员工的不满。2.
小区物业试图矫国更俗,强行改变停车规则,引发了居民的抗议。3.
学校的新校长上任后,试图矫国更俗,结果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了。4.
商场管理层想矫国更俗,改变营业时间,结果顾客流失严重。5.
社区委员会试图矫国更俗,强制推行新的垃圾分类制度,引发了居民的不满。矫国更俗的翻译
德语
gewaltsam die Sitten ändern
日语
強制的に風俗を変える
法语
changer de force les coutumes
英语
forcefully change customs
矫国更俗的字意分解
jiǎo
1:(形声。从矢,乔声。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2:把弯曲的物体弄直。
3:匡正;纠正。
4:假托;诈称。
5:高举。
6:拂逆,违背。
7:飞。
8:勇武的样子。
jiáo
1:[方言] 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
guó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7:地方。
8:家乡。
9:姓。
gēng
1:(形声。从攴(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2:同本义。
3:改,改正。
4:更换;替代。
5:经过,经历。
6:连续,接续。
7:轮流。
8:偿还;抵偿。
9:报,报答。
10:(gěng)。阻塞。
11: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更鼓。
12:量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gèng
1: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2: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3:表示在所说的范围之外,相当于另外;也。
4:表示跟上一层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相当于“反而”“竟然”“还是”。
5:与,和。
sú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7:世俗。
8:通俗,流行。
9:从其习俗。
10:厌烦,腻味。

矫国更俗,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jiǎo guó gèng sú)。abac式组合,矫国更俗意思是:原意指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国家的风俗习惯,后来多用来形容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行改革的做法。 提醒人们在进行改革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强制推行导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