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不敢出的解释
形容极其害怕、紧张,以至于连汗都不敢出。多用于描述在极度恐惧或紧张的情况下,连最基本的生理反应都被压抑住的状态。
出处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2.
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只见他坐在那里,吓得汗不敢出。”寓意
提醒人们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需要学会放松,保持冷静。
列子
1.
在鬼屋探险时,小明吓得汗不敢出。2.
听到怪声,小丽吓得汗不敢出,紧紧抓着朋友的手。3.
第一次上台演讲,他紧张得汗不敢出。4.
在黑暗中听到脚步声,小华吓得汗不敢出。5.
面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他吓得汗不敢出。6.
在中国,从道士听说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 ★鲁迅《文学与出汗》汗不敢出的翻译
德语
nicht einmal schwitzen wagen
日语
汗をかくのも恐れる
法语
n'ose même pas transpirer
英语
dare not even sweat
汗不敢出的字意分解
hán
1: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hàn
1:(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2: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3: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
4:出汗;使出汗。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gǎn
1:(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2: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3:谦词,自言冒昧。
4:岂敢;哪敢。
5:大约。
chū
1:(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2:同本义。
3: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4:出现;显露。
5:生产;产生。
6:高出;超出。
7:使出;拿出;取出。
8:发出,发布。
9:逃亡。
10:经过,穿过 。 如:出边(渡越边境)。

汗不敢出,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hàn bù gǎn chū)。abcd式组合,汗不敢出意思是:形容极其害怕、紧张,以至于连汗都不敢出。多用于描述在极度恐惧或紧张的情况下,连最基本的生理反应都被压抑住的状态。 提醒人们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需要学会放松,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