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解释
形容前后没有村庄和店铺,强调孤立无援的处境。
出处
1.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三个商量道:‘没来由看使枪棒,恶了这厮!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2.
出自民间俗语,具体出处不详。寓意
提醒人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需要保持冷静,寻找出路。
列子
1.
他在深山里迷路了,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感到非常绝望。2.
旅行途中,汽车抛锚在荒郊野外,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只能等待救援。3.
小镇上唯一的商店倒闭后,居民们感觉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生活非常不便。4.
探险队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只能靠有限的物资维持。5.
独自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他感到十分孤独。6.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宝光哇出一肚子水,~……穿了精湿的裤子,垂头丧气,走了四五里路。”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翻译
德语
isoliert und hilflos
日语
前後無人、助け無し
法语
isolé et sans secours
英语
isolated and helpless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字意分解
qián
1:(本义:前进)。
2:同本义。
3:引导。
4:进见。
5:剪裁。
6: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7: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8:预先;事前。
9:目前。
10:箭竹。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bā
1:(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3: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4: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5:压强的单位,等于105帕,或105牛顿/米2,或106达因/厘米2(0.986923标准大气压)。
6: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7:靠近;贴近。
cūn
1:(形声。从邑,屯声。本义:村庄)。
2:同本义。
3:乡村,乡下,农村。
4:冒犯,用不好听的话伤人。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zhuó diàn)。abcd式组合,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意思是:形容前后没有村庄和店铺,强调孤立无援的处境。 提醒人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需要保持冷静,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