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的解释
形容为完成某项任务或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直到生命的尽头。这是一种高度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表现。
出处
1.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
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寓意
表达一种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强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列子
1.
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死而后已地研究古籍。2.
她对艺术的热爱达到了死而后已的地步,每天都坚持创作。3.
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们常常是死而后已地付出。4.
这位科学家对研究的执着,可以用死而后已来形容。5.
他为了实现梦想,死而后已地努力着。6.
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死而后已的翻译
德语
bis zum Tod
日语
死して後已む
法语
jusqu'à la mort
英语
until death
死而后已的字意分解
sǐ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7: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8:甚;极。
9:死刑。
10:尸体。
11:主,主管。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hòu
1:(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同本义。
3:帝王的妻子。
4:古代指列国诸侯。
5: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6: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7:(会意。金文,从“彳”(chì),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yāo,小),从“攵”(suī),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后。
8:同本义。
9:承继。
10:后代,子孙。
11:次序在后。
12:时间较迟或较晚。与“先”相对。
13:后面,位置在后。
yǐ
1:(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同本义。
3:完成,完毕。
4:治愈。
5: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6:太 ——表示程度。
7:又 ——表示行为的频率。
8:最终,终归。
9:已而,然后。

死而后已,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ǐ ér hòu yǐ)。abac式组合,死而后已意思是:形容为完成某项任务或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直到生命的尽头。这是一种高度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表现。 表达一种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强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