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通 wén lǐ bù tōng

abcc式
拼音wén lǐ bù tōng
注音ㄨㄣˊㄌㄧˇㄅㄨˋㄊㄨㄥˋ
繁体文理不通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文理不通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在文科和理科方面都缺乏知识或能力,通常用来批评某人知识面狭窄或学习能力不足。
出处

1.

《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2.

来源不详,可能是现代口语中出现的描述性成语。
寓意
提醒人们要全面发展,避免在某些领域知识或能力的缺失。
列子

1.

他虽然对文学很有兴趣,但在数学方面却文理不通,常常感到很苦恼。

2.

小李在班上成绩平平,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文理不通。

3.

她希望通过多读书来改善自己文理不通的情况。

4.

文理不通的他,在面对综合性考试时总是显得手足无措。

5.

虽然他努力学习,但总是觉得自己在某些科目上文理不通。

6.

很难想象,有的人连写信都~,怎么能准确、简炼、明白地写出科学论文呢?

文理不通的翻译
德语
weder gebildet noch mathematisch begabt
日语
文理ともに通じない
法语
ni lettré ni numérique
英语
neither literate nor numerate
文理不通的字意分解
wén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
3: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美德;文德。
6: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7:文献,经典;韵文。
8: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9: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10:法令条文。
11:文教;礼节仪式。
1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13: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14: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15:修饰;文饰。
16:装饰。
17: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18:紊乱的。
19:用于计算纺织物。
20:姓。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7:区分;辨别。
8:理睬,理会。
9:操理。
10:纹理;条理。
11:法律;司法官。
12:道理,义理。
13:又。
14:使者。
15:媒人。
16:狱官。
17:治理得很好。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tōng
1:(形声。从辵(chuò),甬(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同本义。
3:通往。
4:传递;传达。
5:沟通;接通。
6:往来友好。
7:了解;精通。
8:通报;说 。
9:疏通;开通。
10:流通,互相交换。
11:陈述 。
12: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13: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
14:如:与人有通。
15:调和。
16:整个,全部。
17:博识。
18:总共 。
19:共同 。
20:透彻 。
21: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
22:古州名。
23: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24: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25: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26:乐器名。
27: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28:药名。马粪。
29:遍;次 。
30:用于文书电报。
31:很;十分 。
32:总是。
tòng

文理不通,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wén lǐ bù tōng)。abcc式组合,文理不通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在文科和理科方面都缺乏知识或能力,通常用来批评某人知识面狭窄或学习能力不足。 提醒人们要全面发展,避免在某些领域知识或能力的缺失。